4月1日,由腾讯SSV为村发展实验室、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、北京为村互联网科技研究中心发起,腾讯学堂、腾讯文化、腾讯北京总部党委协办的“为村讲坛”第三季第7期举行。
北京工商大学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、教授石金莲,国家开放大学旅游学院院长、中国旅行社协会乡村振兴分会副会长、唱游云教育集团董事长孔磊,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所所长吴普,以《农文旅融合如何才能助力乡村振兴?》为题,共同围绕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推进“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”的策略进行解读,对话重点围绕现阶段发展农文旅融合的有利条件和挑战,当前推进中我国具备哪些条件等问题展开讨论。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秘书长、教授唐丽霞主持了本次对话,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、教授左停为对话作总结发言。
以下为内容摘编版:
对话嘉宾首先围绕目前我国发展农文旅融合的有利条件展开讨论:
石金莲认为,第一,农文旅融合相关政策的提出,是为了巩固拓展我国脱贫攻坚成果。第二,通过农文旅融合能够拓展农民增收渠道。第三,是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,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。第四,在现有的人工智能市场技术条件下,发展农文旅融合也是回应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需要,是顺应消费升级、文化自信、绿色经济的时代趋势。
孔磊以“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峰论坛”的举办为例介绍,国家政策体系对我国乡村旅游的重视、引领作用,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乡村旅游进入到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阶段,交通设施完善、通信技术健全,都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。当前国内旅游消费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都市周边的乡村地带旅游正逐渐成为居民旅游的主要选择。他同时指出了当前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存在乡土文化的流失,乡村旅游复合型人才缺位的状况。
吴普指出,我国具备发展农文旅融合的天然条件。他强调,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点是对乡村文化的繁荣,是让乡村旅游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完成对乡村文化的发掘与保护。当前仍存在乡土文化根魂植入不够深,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问题,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不高,基础软件配备不健全的问题。
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、教授左停在总结时说,农文旅融合发展所具备现实意义源于城乡功能的变化。第一个变化是农村不单是具备生产功能,随着生产力的发展,未来城市中居民为生计所迫的工作时间也会大幅缩短;第二个变化是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。总体来说农村人口在减少,城市人口在增加。而中国作为大国,东南西北乡村差异很大,长期来看农文旅的发展是环境的大趋势造就的。
吴普介绍,首先是旅游的长距离、特异性。旅游资源具备长距离吸引力的前提是要研究市场的需求度,场景塑造要根据游客的特异性需求进行评估打造。其次是游客结构性的变化。农民出游率从“十一五”以来不断增加,特别是疫情后居民消费变得理性化,更加注重性价比;市场下沉趋势明显,小镇青年“特种兵式穷游”兴起。再次是居民开始注重旅游体验度。这些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。
孔磊介绍了民宿产品的共性特点,第一是主题化。例如皖南片区的徽派主题,湘西地方的苗族和土家族少数民族主题民宿;北京上海等以游客需求为主题的亲子研学民宿;海南以康养为主题的民宿等。第二是规模化。例如以主要接待退休人员为主的民宿,价格相对亲民化,适合具有一定的规模,便于接待老年旅行团。
另外,孔磊提到民宿与酒店住宿仍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的差距问题,因此需要政府资金支持民宿公共服务的供给。2022年发布的《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》,让乡村民宿有了可以参照发展的标准,也保证了民宿责任归属的基准安全线。
石金莲指出当下民宿产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市场分析,市场调研非常重要,多开发情感式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,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气候物候整合考量,打造专属的、唯一的游客体验感。结合地方发展的愿景,首先发展要聚焦市场,其次要结合本地特色,最后是要延长消费产业链的长度。
关于地点的共性,孔磊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为例,这个村庄成功入选首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,实地调查后发现这个乡村已打造成为创业平台,很多年轻人被良好的人居和营商环境所吸引前来,结合浙江省现有的农业农村发展规模,促成了当地乡村旅游业态的兴旺发展。
孔磊认为,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主要是返乡创业的青年一代,他们对于家乡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。利用自家宅基地或者集体资产,进行经营活动的压力可以降低,也对当地的文化自然资源环境具备更深的理解。他说需要培养乡村CEO,提升当地乡村文旅经营导向的规划和建设,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最终形成消费型产品至关重要。例如,需要解决网红打卡点“只有流量没有留量”的现象,要注重服务质量的打造,重视游客的体验感,从质量环节进行层层把控,运用现代的企业管理方式来经营业态。同时对产品的打造需要以市场需求引领为方向,还要注重线下的亲身体验与学习,不能仅停留在线上的知识获取。
吴普说,首先,乡村文化的挖掘要实实在在。而不是舞台化、符号化,需要原本、原真文化的支撑,这是它持久生命力的根本。其次,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。避免发展旅游造成乡村人居环境的冲突,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,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度。再者,要重视人才振兴。对乡村振兴而言,一方面是产业的振兴,另一方面是人才的振兴,乡村整个经济的带动需要以乡村人才为依托。
内容参考: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公众号